首页 资讯 正文

岛内这场“台海防卫兵推”为何越描越黑?

体育正文 87 0

岛内这场“台海防卫兵推”为何越描越黑?

岛内这场“台海防卫兵推”为何越描越黑?

“只能给后代(hòudài)留下革命传家宝” ■中国军网记者(jìzhě) 陈竹青 刘福生 李昕芮 甘祖昌(gānzǔchāng)(左)和甘公荣在田间劳动。受访者提供 甘公荣(左)和龚全珍的合影(héyǐng)。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,我们来到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。在这个青山绿水环绕、白墙红瓦满目的(mùdì)秀美村庄里,我们见到了甘祖昌(gānzǔchāng)、龚全珍夫妇(fūfù)的三女儿:甘公荣。通过她的讲述,我们被这个家庭质朴而动人的家风(jiāfēng)深深感动。 甘公荣18岁时(shí),才知道父亲是一位将军。 在(zài)当地,有农历六月初六晒衣袍的习俗。那年六月初六,一件崭新的军装在一些(yīxiē)补了又补的衣服中分外显眼。甘祖昌说,这件军装是1955年授衔时,他穿(chuān)的将军礼服。甘公荣很(hěn)惊讶,她很难把眼前(yǎnqián)这个干起活很卖力、生活中很节俭,甚至有点“不讲亲情”的农民父亲,和“开国将军”联系在一起。 甘祖昌1926年投身革命,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参加过第一(dìyī)至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和二万五千里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转战华北,征战湘粤;解放战争时期,出秦入陇,穿戈壁进新疆(xīnjiāng)。身经百战的他,头部受过3次重伤(zhòngshāng)。1951年遭遇车祸后,他自觉身体条件无法胜任工作岗位,先后3次向上级(shàngjí)递交(dìjiāo)报告(bàogào),要求回乡务农。1957年8月,甘祖昌领着全家回到老家。 在甘公荣的印象里,父亲对家人很“抠门”。小时候,全家人衣服的布料,都是用1角7分钱一尺的白龙头细布做的,再自己(zìjǐ)染成(rǎnchéng)蓝色、黑色。要是衣服穿起来小了(le),就将长袖改成短袖、将短袖改成汗巾,实在不能穿了,就用来纳鞋底(xiédǐ)。 有条旧毛裤,甘祖昌穿着它,从南泥湾到新疆(xīnjiāng),又从新疆回到江西老家。这条毛裤上,补丁摞(luò)补丁,尤其是屁股和膝盖等地方,全是(quánshì)五颜六色的布。 一次,龚全珍将这(zhè)条(tiáo)毛裤洗了晒在外面,村里几个人见了哈哈大笑,打趣道:“你这是条‘八卦裤’啊。” 甘祖昌听后,意味深长地说:“别看这条裤子旧,穿上它,经常想起(xiǎngqǐ)革命烈士,想起过去的苦难生活(shēnghuó)。所以啊,再破也不能丢!” 那天,在沿背村的甘祖昌故居,我们看到了(le)一面独特的双色墙,半壁灰黄、半壁赭红。沿着墙壁缝隙细细(xìxì)摩挲,我们触到了另一个故事。 刚回老家时,甘祖昌(gānzǔchāng)全家20多口人合住在(zài)一栋(yīdòng)老房子里。到了1961年,老房子实在住不下了,甘祖昌便买(mǎi)了木料、瓦片,自己打砖烧窑,准备在老房子边上盖(gài)新房。泥水匠说:“你家人口(rénkǒu)多,要盖就盖大一点,房间的长宽至少要一丈。”甘祖昌却说:“要节约,不要这么大,够住就行。”盖房时,听说集体建粮食(liángshí)仓库还缺少木材,他二话不说,把盖房的木材给了生产队建仓库。结果他家房子只建了左边一半,右边一半拖到1965年才盖好。 “大家争着要的东西,我们(wǒmen)不要(búyào);人家不要的,我们要。”甘祖昌经常说,宁可自己吃亏,也不让别人吃亏。 1974年,甘公荣初中毕业了。当时,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学生能够被推荐升入高中(gāozhōng)。甘公荣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,思想进步。班主任家访(jiāfǎng)时说(shíshuō),学校已将她列入第一批推荐上高中的名单里。 “谢谢老师的(de)好意。”甘祖昌笑着回绝(huíjué),“既然大家都争着上高中,就把我家公荣的名额让给他们吧。” “做你的女儿就得(dé)吃亏吗?”老师走后,甘公荣满腹委屈(wěiqū)地向父亲质问。 甘祖昌(gānzǔchāng)沉默了片刻,起身拿出了一双布鞋。他缓缓地说:“这是(shì)战友牺牲前交给我的。他临终时嘱托,一定要胜利,让老百姓过上(shàng)好生活。先烈们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,连命都(dōu)不要了。如果是通过考试上高中,你能考上,就去读。推荐的话,那就把名额让出来!” 时隔多年提起此事,甘公荣依旧动容:“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我不再计较为什么父亲总不能成全儿女(érnǚ)的心愿,也越来越理解父亲那句‘只能(zhǐnéng)给后代留下(liúxià)革命传家宝,不能留下安乐窝’的含义。” 回乡后,甘祖昌带领(dàilǐng)乡亲们(xiāngqīnmen)修建了水库、水电站、公路、桥梁等(děng),每月的(de)工资,几乎都用来支援当地建设和接济困难群众。“要挑老红军的担子,不摆老干部的架子。”甘祖昌这句话,让甘公荣兄妹几人铭记在心。 “我(wǒ)母亲(mǔqīn)会说流利的普通话,几乎没有时间做家务,挑水的姿势很奇怪,晃晃悠悠总把水洒出来……”甘公荣年幼时,觉得母亲龚全珍是个“不合格(hégé)”的农民,也是个“不称职”的母亲。 甘公荣7个月大时,龚全珍就返回几十里外的学校继续教书,一周回一次家。之后(zhīhòu)的许多年,在母女俩有限的相处时间里,龚全珍常(zhēncháng)说的一句话是“你要听爸爸的话”,常做的一件事是检查兄妹几人(jǐrén)的功课。甘公荣总是还没适应母亲回家,她就又走了(le)。 出生于(yú)山东烟台(yāntái)、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的龚全珍,一出校门就参加了解放军,后在新疆一所学校(xuéxiào)当老师。1957年,甘祖昌回乡务农,34岁的龚全珍相随而归。 1995年,已经72岁的龚全珍担任莲花县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第一任主任(zhǔrèn),之后便一直为关心、教育、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忙碌。2011年,龚全珍在(zài)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成立“龚全珍工作室”,服务(fúwù)社区、服务群众。她常说:“当农民我不合格,但老甘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淡泊名利(dànbómínglì)的精神我可以学(xué)。” 甘公荣回忆,小时候,他们兄妹几人平时从没有(méiyǒu)零花钱,就算(jiùsuàn)到了过年时都没有压岁钱。母亲(mǔqīn)总说,你们吃住在家里,不能养成乱花钱的习惯。 有一次,甘公荣看到同村小(xiǎo)姐妹买布料做新衣服,她也到生产队领取了用(yòng)工分挣来的(de)钱,买了一块布料送给母亲。回到(huídào)家,她兴冲冲地拿给母亲,没想到却遭到批评:“在生活上我们不能和别人攀比,永远要保持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的作风。” 甘公荣说,母亲外出开展(kāizhǎn)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时,拒绝车接车送,从不接受学校(xuéxiào)或单位安排的招待,经常(jīngcháng)自带馒头,就着白开水作为午餐。 “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;逝世后,生前最后一个月(yígèyuè)的工资作为(zuòwéi)我此生最后的党费……”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(mófàn)、全国优秀(yōuxiù)共产党员、“最美奋斗者”……这些荣誉,是对龚全珍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的褒奖。 对甘公荣来说,成长是一个逐渐理解父母的(de)过程。 父亲去世后,甘公荣(gāngōngróng)把母亲接来同住。时常有学生(xuéshēng)从外地回来看望龚全珍(gōngquánzhēn),谈起龚全珍如何用心关爱他们。起初,甘公荣总会想起,自己这个亲生女儿被母亲“忽视”的那些时光。 2013年(nián),甘公荣开始帮母亲整理日记。她第一次(yīcì)窥见了很多浸润在日常、埋藏在心底的(de)母爱。有一次,大姐甘平荣病了,母亲这样写道:“平荣吃了早饭去上班,没有发病,我的心也就放下来了。我情愿少活十年,也要换孩子(háizi)一天的健康。” 2019年,甘公荣被评为全国工商银行系统“十佳储蓄员”,前往北京受奖。那天,她下飞机后(hòu),看到繁华的首都(shǒudū),不禁想起了母亲(mǔqīn):“妈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,她曾有机会走出来,却一直扎根(zhāgēn)在莲花县,无私奉献了一辈子。” 父母像镜子一样,为甘公荣(gāngōngróng)照亮了丰盈的精神世界,也映照出超越物质(wùzhì)追求的人生可能。受他们影响,甘公荣很早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。上世纪90年代,在银行当储蓄员的甘公荣得知,中学生李建平(lǐjiànpíng)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,没有钱(qián)交学费。她(tā)每月从几百元的工资里,拿出100元资助李建平,一直到他中专毕业、分配工作。 看着母亲给别的孩子买(mǎi)衣服、文具,甘公荣的儿子金锋心里有些不平衡(pínghéng):“你给他们买,不给我买。我是不是你亲生的?” 听着(zhe)这话,甘公荣扑哧一下笑了出来。那一刻,她好像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。她选了一个周末,带着儿子来到李建平家。金锋在那个家徒四壁的房子里看了很久,离开后红着眼圈对甘公荣说:“妈妈(māmā),我不怪你了。”继李建平之后,甘公荣几乎每年都(dōu)会资助2名家庭困难学生。此外,家乡修建(xiūjiàn)水利设施、乡村道路建设(jiànshè),她都习惯性地捐款。 甘公荣有个棕色的帆布挎包,陪伴她(tā)多年,边角处有些开线,隐约能看到她用同色的线仔细缝好的痕迹。挎包的带子因为常年使用而变得柔软发亮,上面还留着几处洗不掉的墨渍。“从小,我就对父母艰苦朴素的作风耳濡目染。”她笑(xiào)着说,“能吃饱穿暖就很好了(le),要那么多干什么?父亲(fùqīn)说了,钱财要用在(zài)刀刃上。” 从储蓄员的岗位上退休(tuìxiū)后,甘公荣(gāngōngróng)便成为母亲的“左膀右臂”。她陪着母亲宣讲革命故事,帮助(bāngzhù)成立(chénglì)“龚全珍工作室”“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”。如今,全县已有185个“龚全珍工作室”,5000多名志愿(zhìyuàn)者。2019年5月,甘公荣牵头成立“莲花县坊楼镇田垅(tiánlǒng)巾帼志愿服务队”。6年来,服务队伍不断壮大,在高洲乡、路口镇等乡镇也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,人数有4000多人。甘公荣先后获得(huòdé)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、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。 后来,与甘公荣同行的(de)人越来越多。她的儿子和(hé)儿媳、外甥和外甥媳妇、侄子侄女都加入了(le)志愿者队伍。儿媳贺娟常被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邀请前去授课,讲述甘祖昌和龚全珍的故事,受到学员好评(hǎopíng)。她说:“我和外婆生活了15年,她常说党和国家给了她莫大的荣誉,自己做的远远不够,总想着能(néng)再帮别人做些什么。” 那天(nàtiān),我们久久注视着甘祖昌和龚全珍的铜像,仿佛能感受其中不(bù)一样的温度—— 甘祖昌的(de)汗衫褶皱里,带着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,微微(wēiwēi)前倾的身姿凝固成倾听的姿态;龚全珍手中的书本仿佛要(yào)随风翻动,眼角细密的纹路里,流淌着数十载烛照芳华沉淀的慈祥。 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俩铜像周围,生长着(zhe)一簇簇(yīcùcù)蒲公英。微风吹过,蒲公英仿佛带着他们的故事,飞向了远方。 (本文采访(cǎifǎng)得到莲花县委宣传部的支持)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(wénzhāng)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(bùdé)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(yuánchuàng)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岛内这场“台海防卫兵推”为何越描越黑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